胡枝子(拉丁學(xué)名:lespedezabicolorturcz.)又名:萩、胡枝條、掃皮、隨軍茶等,屬薔薇目,豆科胡枝子屬直立灌木,分枝多、卵狀葉片,花冠為紅紫色。莢果斜卵形;ㄆ8月,果熟期9-10月。
可作綠肥及飼料。根為藥,治瘡療、蛇傷等。富含碳水化合物,構(gòu)成機體的重要物質(zhì);儲存和提供熱能;解毒;增強腸道功能。富含纖維素,具有使人有飽食感,有利于。進食后可刺激胃腸道,可防治、痔瘡等疾病,具有很高藥用價值。
形態(tài)特征
直立灌木,高1-3米,多分枝,小枝黃色或暗褐色,有條棱,被疏短毛;芽卵形,長2-3毫米,具數(shù)枚黃褐色鱗片。羽狀復(fù)葉具3小葉;托葉2枚,線狀披針形,長3-4.5毫米;葉柄長2-7(-9)厘米;小葉質(zhì)薄,卵形、倒卵形或卵狀長圓形,長1.5-6厘米,寬1-3.5厘米,先端鈍圓或微凹,稀稍尖,具短刺尖,基部近圓形或?qū)捫ㄐ?全緣,上面綠色,無毛,下面色淡,被疏柔毛,老時漸無毛。
總狀花序腋生,比葉長,常構(gòu)成大型、較疏松的圓錐花序;總花梗長4-10厘米;小苞片2,卵形,長不到1厘米,先端鈍圓或稍尖,黃褐色,被短柔毛;花梗短,長約2毫米,密被毛;花萼長約5毫米,5淺裂,裂片通常短于萼筒,上方2裂片合生成2齒,裂片卵形或三角狀卵形,先端尖,外面被白毛;花冠紅紫色,極稀白色(var.albabean),長約10毫米,旗瓣倒卵形,先端微凹,翼瓣較短,近長圓形,基部具耳和瓣柄,龍骨瓣與旗瓣近等長,先端鈍,基部具較長的瓣柄;子房被毛。
莢果斜倒卵形,稍扁,長約10毫米,寬約5毫米,表面具網(wǎng)紋,密被短柔毛;ㄆ7-9月,果期9-10月。
生長習(xí)性
胡枝子耐旱、耐瘠薄、耐酸性、耐鹽堿、耐刈割。對土壤適應(yīng)性強,在瘠薄的新開墾地上可以生長,但適于壤土和腐殖土。耐寒性很強,在壩上高寒區(qū)以主根莖之腋芽越冬,在翌年4月下旬萌發(fā)新枝,7至8月份開花,9至10月份種子成熟,刈割期為6至9月,再生性很強,每年可刈割3至4次。
病蟲防治
病害:有根腐病、白柑病銹病,可用50%的多菌靈或70%的甲基硫菌靈1000-1500倍液噴灑。
蟲害:主要害蟲有食心蟲、蚜蟲,可用1000-1500倍40%的樂果乳油或1500倍的50%的碡胺乳油防除。
水土保持
胡技子由于枝葉茂盛和根系發(fā)達,可有效地保持水土,減少地表徑流和改善地壤結(jié)構(gòu)。在坡耕地種植胡枝子3至5年后,使土壤的理化性狀得到顯著的改善。土壤的孔隙結(jié)構(gòu)合理。有機質(zhì)含量大大增加。在種植2年生的胡枝子坡耕地,可增加地面植被覆蓋率的62%以上,并可減少地表徑流18.2%。減少流失土壤32.4%。